第(2/3)页 此刻,萧瑟之地,琵琶之声顿起。 何为《十面埋伏》? 此曲主在描写刘邦以及其麾下汉军,英勇善战,智斗项羽,乐曲高昂几月,气势磅礴,丝毫不见任何颓丧气势。 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,一时“声动天地、瓦屋若飞坠“。“金声、鼓声、剑努声、人马辟易声“此起彼伏,然后一阵沉寂。胜负已见分晓,一片哀怨的“楚歌声“响起,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“悲歌慷慨之声“、“别姬声“,后有“陷大泽有追骑声“,“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“,“余骑蹂践争项王声“等等。 既有雄壮慷慨之声,亦有对英雄末路的哀婉叹息。 但整体气势,依旧雄浑壮阔,更多的是表现出汉军的勇猛! 一曲终了,人心震撼。 曾侯乙编钟听的连连叫好,直拍手道:“好一个《十面埋伏》,当真是气势磅礴,有如滔天骇浪,扑面而来,能压的人喘不过气来,好得很,好得很!” 易泽趁热打铁,手指一动,画面一转,道:“英雄之雄壮气概,让人感叹,但女儿家之心思,也未必不能让人肝肠寸断!” 说话间,《汉宫秋月》得旋律响起。 依旧是琵琶曲,但此刻的琵琶曲,与之前的《十面埋伏》已经完全不同,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。 《十面埋伏》表现的是英雄气概,而《汉宫秋月》则是一种哀怨悲秋的无可奈何,以及寂寞清冷的生命意境。 闻之,似乎让人如坠深秋,顿觉身体发凉,心中哀愁。 曾侯乙编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内在的愁绪,但也能够感觉到,音乐中包含着的对现有局势的一种积极求变。 恰如《汉宫秋月》的原型王昭君一般,既然在汉皇宫廷之中难有出头之日,便直接放手一搏,拼出一条新的道路。 也恰是因为如此,一个女子在史书上千古留名,被无数人所传诵。 现在提及那个时代,还有谁能与王昭君相提并论?无论是名声,还是贡献。 “妙啊,妙啊!” 曾侯乙编钟忍不住发出感叹之声,“此曲看似哀婉凄楚,但蕴藏在更深处的地方,有一股勃发之生机,教人积极求变,不固囿于现有困境,属实是妙极!” 观众们一听这般解释,也顿觉耳目一新。 “原来还有这样的深层次意思,长知识了!” “这样的意境确实隐藏的非常之深,如果不是拥有相当的音乐造诣,恐怕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层次意蕴。” “这老太太是有水平的人物啊,不知道易泽从哪里找来的这样的演员,简直是贵气逼人,一看就不简单。” “这节目的选角从没让人失望过,一直如此!” 易泽听罢,笑眯眯的点了点头。 他可听不出太多的意境来。 说到底,易泽自身的音乐修养还是太低,即便是用尽全身心的精力,也难以像曾侯乙编钟这般,迅速地理解一首曲子其中的所有意境。 差距,有时候就是这样大。 易泽最多就是比普通人强上那么一点。 看了眼进度条,此刻已经到了27%,易泽也不再等曾侯乙编钟主动要求,怪怪的继续送上名曲。 下一首,名为《平沙落雁》。 名字很美,曲子更美。 画面之中,秋高气爽。 秋天已至,天气渐凉,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往南方迁徙。 渡黄河,过长江,当大雁翱翔在南)昌上空时,引起了一个人深深的共鸣。这个人就是明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,字癯仙,号丹丘先生,人称贤王奇士。 朱权随着大雁的阵阵鸣唱,微服简出,独自一人悄悄南下,一路从南)昌追逐到衡)阳。 大雁南飞到回雁峰时停下脚步,此山峰侧旁有座美丽的东洲岛,貌如巨舰,日夜飘浮在奔流的湘江中,绿水滔滔,波光粼粼。 秋冬季节,江水消退,小岛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滩。 天气晴朗的时候,大雁们总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队飞翔,有时排成人字,有时排成一字,十分壮观。 雁儿们飞累了,便降落到东洲岛的沙滩上歇息,好一幅平沙落雁的奇观。 朱权完全沉浸在这平沙落雁的情景里,那“秋高气爽,风静沙平,云程万里,天际飞鸣“的壮观与朱权“少年奇才,鸿鹄之志,心如止水,归隐天下“的人生反复碰撞、融和。 朱权情景交融,抱琴而立,情不自禁地奋笔疾书,心潮澎湃。 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,一曲《平沙落雁》已经谱成。 朱权兴奋不已,立即抚琴弹奏。 第(2/3)页